刘松萍:会展人才需政企校联合培养

日期: 2010-07-15

点击量: 49


  广州大学2002年率先开设会展经营与管理专业方向,经过8年的发展,该专业形成了“服务社会与会展人才培养双向驱动模式”的独特人才培养模式,并已步入良性循环轨道。日前,记者就会展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方向专访了广州大学会展产业研究所所长刘松萍教授。她建议,政府在师资培养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同时形成政府、企业、高校、(简称:政企校)联合的培养方式。 

  新快报:目前存在的一个奇怪现象,会展企业找不到需要的人才,而部分会展专业学生又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你如何看待这种情况? 

  刘松萍:造成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学校对会展业界关于人才的具体需要不完全了解,造成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与业界需求脱节;另一方面是会展作为新的专业设置,本身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材欠缺、教学资料不全的现实,这也客观造成目前高校培养高素质会展人才任务还很艰巨。 

  新快报:对解决这种状况你有什么建议? 

  刘松萍:会展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社会对会展人才的综合性素质需要要求高,因此,会展人才培养要根据业界需要进行设计。广州大学自2002年开设会展经营与管理专业方向以来,在没有国内其他高校经验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下,率先提出会展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双向驱动的教学理念。广州大学对会展学生培养的特色体现在实践教学上。 

  学生一年级参加会展见习,二年级学生深入到会展企业从事基层的会展服务工作,如办证、引导、咨询、统计等,三年级学生直接参加广交会的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将务实课程引入教室,尤其是会展综合实验课程,通过自办展览方式提高专业能力。目前学生已自办展览六届,学生按照正式展会的程序进行展会的调研、策划、组织、安排等各项工作,包括拉赞助、招展和邀请观众、资金预算、场地的布置、展位的搭建及展会现场装饰等。目前自办展览普遍被其他高校会展专业所效仿。 

  新快报:你认为目前会展人才培养方面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刘松萍:首先,政府对新兴产业的会展人才培养方面资金上的投入不够,从而造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学软硬件欠缺,使教学计划的实施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受到干扰,其次是缺乏合理的教师梯队,应当说,对教师的培养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周期更长,应在师资培养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再者会展人才培养方面没有形成政府、高校、企业联合的培养方式,尤其是教育与培训的有机结合问题没有很好解决。 

  我们特别期望对会展人才培养广州市能借鉴外省市一些地方政府的做法,加大对会展人才方面的投入,相信这对于人才培养和广州会展业的可持续发展将起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