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经济 依托市场提升

日期: 2008-10-30

点击量: 51

   专业市场与会展经济相得益彰,义乌小商品交易博览会创办于1995年,海宁皮革博览连续举行15届、以及永康科技五金博览会等一批专业市场展会亮点纷呈。 
    10月21日,2008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再拉帷幕。这个创办于1995年的国际性展会已经走到了第14个年头。去年的义博会,展览交易成交额共108.9亿元,一年一届的小商品博览会已成为浙江义乌扩大对外交流、接轨国际市场、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市场品位、拉动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会展经济兴起 
   依托市场举办会展,义乌有其独有的优势。 
   经过30年的发展,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已经成为拥有经营面积260万平方米,经营商位5.8万多个,从业人员20多万,日客流量20多万人次的世界性商贸市场。 
   随着市场集聚和辐射功能的增强,义乌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积极培育以中国小商品博览会为龙头的会展经济,并投巨资建造了面积达4.6万平方米、设有1500个国际标准展位、配备先进网络终端的大型会展中心和设施一流的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 
   会展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但使本地的企业和经营户收益良多,一些国内外的知名企业也纷至沓来,把参加义博会看成是打开产品销路的“金钥匙”。如今,一年一度的小商品博览会、春秋两季的全国印刷包装机械展销会、每年一届的国际袜子内衣工业设备展和国际模具塑胶工业设备展及汽车展等展会,已撑起了义乌会展经济的半壁江山。 
   不仅是义乌,浙江其他地区也积极推进会展经济。目前,已经形成了杭州、宁波、温州、义乌、绍兴、余姚、台州等会展经济城市群。有数据显示,浙江省的会展面积居全国前三,注册会展活动主体已达300多家,每年主办的冠有“国际”或“中国”名称的各类展会100场左右。 
   依托市场办展会 
   浙江发展会展经济,还有两大优势,一是块状经济的助力,二是专业市场的支撑。 
在浙江,块状经济是会展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基础,而会展业则是块状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加速器,两者互为促进。浙江纺织、服装、轻工、工艺、皮革制造产业发达,总体规模优势明显,市场占有率高,许多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并在世界商品市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嵊州领带产量占世界1/5,海宁皮革产量占全国1/4,诸暨大唐织袜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占世界产量的1/3强,萧山羽绒及制品产量占全国1/3,海宁经编产业用布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块状产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浙江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浙江会展业发展的空间很大,同样也会促进块状经济发展。 
   同时,伴随着块状经济的发展,浙江在全国确立了“市场大省”两大优势:一是专业市场门类全、专业性强;二是专业市场规模大、辐射力强。义乌中国小商品市场、宁波服装市场、绍兴中国轻纺市场、温州制鞋市场、杭州丝绸、茶业、陶瓷品市场、诸暨袜业和珍珠业市场、绍兴黄酒市场、余姚塑料市场、永康五金市场、海宁皮革市场、嵊州领带市场、南浔建材市场、浙东名茶市场等在全国乃至世界负有盛名。这些特色鲜明、极具规模的专业市场是会展经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良好基础。 
义博会的规模一年比一年大,档次一届比一届高。如今义乌已声名鹊起,成为中国区域会展城市的典范。而义乌10万经销商和20万流动客商构成了庞大的卖家群体和买家群体,是义乌在全国会展业中异军突起的重要原因。绍兴中国轻纺城于1988年开业,市场规模仅次于义乌的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世贸中心正推动中国轻纺城向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心迈进,成为继义乌区域国际会展城市又一个国际性品牌。 
会展催生新观念 
   据专家测算,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即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是1,相关的社会收入为9。 
   连续成功举办了13届小商品博览会的义乌人,对会展经济有着独特的认识。会展业不但实实在在地促进了义乌产业的升级、市场品位的提升,而且通过会展传播信息和现代知识,可以转换人的思想观念,提高市民素质。 
   目前义乌全年举办的有影响力的展会多达二三十个,每次展会都是万商云集。其中培育了十几个年头的义博会早已提升了规格,冠上了“中国国际展会”的头衔,成了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会展之一。义乌会展经济的兴起,极大地聚集了人气,搭建的客商交流的大平台,为生意人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浙江每年上百次各种类型的会展活动,使得会展经济对浙江的传统专业市场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正在成为浙江工业化、市场化和社会转型进程中的最为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而依托专业市场的会展经济无疑更具生命力和竞争力,成为浙江经济集聚的经典保险,也是浙江经济增长的动力源。